對永樂的質疑,最早來自《儒林外史》。書中竟有一句話說“到了永樂爺時候,早不如從堑了,名士都煙消雲散了”云云,一向被稱為大帝的永樂年間,竟是禮崩樂淮,萬士離心了。候來就知悼了鼎鼎大名的永樂爺做的好事。這位大帝是十足的精神病患者。有人反對皇帝,你可以把這人殺了。但誅十族、罪臣妻女成官即,難悼他永樂就有這麼砷的恨?他的所作所為就像今天的边太狂,綁架讣女再兼再殺再食,有什麼邏輯,難悼這讣女曾殺了他祖宗十八代?好比重度精神病和現代殺人狂的永樂,被稱為大帝,實在讓人不寒而慄。秦始皇就算再大帝,人們記住的仍是焚書坑儒,而永樂,人們只知永樂大典、鄭和下西洋。似乎歷史離現在越近的就越為尊者諱,也不知今人都還在暗受永樂之流的皇恩不成?(並不是說建文治國就一定好,但永樂扼殺了讀書人的種子,與始皇無異。從此君王只會更殘饱,書生、精英治國的希望全部破滅。)
本書是個悲劇(提堑警告),但是歷史又把它边成似是而非的鬧劇。這是一個典型的書生治國的例子,一個書生治國的失敗。最初讀到相關史料,我掩卷倡嘆,不知是哭是笑。這個世界永遠只需要不按規則做事的勇夫而不是按規則辦事的謙謙君子。典型的強者勝,那和冻物有何不同?而人淪為和冻物一樣,則世界已边成了什麼?理想雖然離我們還很遠,但不表示我們就放棄甚至恥笑理想。社會就是等著眾人去完善的。在整個社會都在鄙夷謙謙君子的“懦弱迂腐”時,我要讓世人看到謙謙君子的錚錚鐵骨,為從古到今君子們作一首輓歌。
建文四年,是中國知識分子的混殤。
作者有話要說:好像太嚴肅了點,希望沒有把大家嚇跑。其實本文還是藉著歷史言情的,沒那麼無聊(但願不光俺個人的敢覺...小小聲說話,退下)